义兵
词语解释
义兵[ yì bīng ]
⒈ 犹义师。
⒉ 古时统治阶级为保卫其利益而临时组织的武装。
⒊ 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
⒋ 宋代的一种乡兵。
引证解释
⒈ 犹义师。
引《穀梁传·宣公四年》:“﹝ 鲁 ﹞伐 莒,义兵也。”
晋 潘岳 《西征赋》:“工徒斲而未息,义兵纷以交驰。”
《旧唐书·高祖纪》:“羣贼蜂起, 江都 阻絶, 太宗 与 晋阳 令 刘文静 首谋,劝举义兵。”
⒉ 古时统治阶级为保卫其利益而临时组织的武装。
引晋 陆机 《辨亡论上》:“昔 汉 氏失御,姦臣窃命……王室遂卑。於是羣雄蜂骇,义兵四合。”
《新五代史·杂传九·刘景岩》:“晋高祖 起兵 太原,唐废帝 调民七户出一卒为义兵。”
⒊ 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
引《后汉书·樊宏传》:“王莽 末,义兵起, 刘伯升 与族兄 赐 俱将兵攻 湖阳。”
清 顾炎武 《吴同初行状》:“未旬日而北兵渡 江,余从军於 苏,归而 崑山 起义兵。”
⒋ 宋 代的一种乡兵。
引《宋史·兵志四》:“乡兵者,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 河北 东、 陕西 有义勇, 麟州 有义兵, 川峡 有土丁、壮丁。”
国语辞典
义兵[ yì bīng ]
⒈ 仗义兴起,除暴救民的兵。也作「义军」。
引《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三国演义·第五回》:「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
近义军 义师
反王师
⒉ 泛称自备器械,不支领官俸,团结自卫的义务兵。南宋初最盛。
引《宋史·卷一九〇·兵志四·乡兵一》:「河北东、陕西有义勇,麟州有义兵。」
最近近义词查询:
以免的近义词(yǐ miǎn)
平直的近义词(píng zhí)
作战的近义词(zuò zhàn)
协力的近义词(xié lì)
美名的近义词(měi míng)
更换的近义词(gēng huàn)
楚楚可怜的近义词(chǔ chǔ kě lián)
纪念的近义词(jì niàn)
回扣的近义词(huí kòu)
口气的近义词(kǒu qì)
不同的近义词(bù tóng)
回来的近义词(huí lái)
今朝的近义词(jīn zhāo)
务必的近义词(wù bì)
土地的近义词(tǔ dì)
娘舅的近义词(niáng jiù)
尽是的近义词(jìn shì)
配置的近义词(pèi zhì)
暗示的近义词(àn shì)
干涉的近义词(gān shè)
同辈的近义词(tóng bèi)
店员的近义词(diàn yuán)
缓慢的近义词(huǎn màn)
绝路的近义词(jué lù)
职能的近义词(zhí néng)
更多词语近义词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