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于死地的成语故事


置于死地

拼音zhì yú sǐ dì

基本解释置:安放;死地:无处可走的地方。把对方置于灭亡的境地。比喻彻底击败对方。

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暂未找到成语置于死地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置于死地)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扬眉吐气 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坚强不屈 荀况《荀子 法行》:“坚刚而不屈,义也。”
假公济私 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他假公济私,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
普天同庆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百猥颁厚赉。”
又红又专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绝大多数科学技术人员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同工农兵相结合,满腔热情地对待自己从事的科学技术工作,作出了成绩……就整个说来,不愧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
处实效功
学而时习之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兵荒马乱 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夫唱妇随 《关尹子 三极》:“天下之理,夫者唱,妇者随。”
促膝谈心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大郎置酒相待,促膝谈心,甚是款洽。”